一位美国经济学家曾预言:现代物流业是每个国家经济增长的“黑大陆”,是降低成本的“最后边界”,是降低资源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后的“第三利润资源”。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披露,今年1-8月,物流社会总额已经达到102.6万亿元,物流业已经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然而中国是物流大国,却始终不是物流强国。
我们不得不承认:我国的物流业至少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30年以上。
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发达国家开始大力扶持物流业发展。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通过优势互补来构建、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物流运输企业加强了彼此间的联合,并通过兼并重组实现了物流服务的一体化、规模化、集约化和高效化经营,其结果是出现了像美国联合包裹速递公司这样的营业网点遍及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物流业巨头。目前,配送中心、物流中心和物流园区在发达国家广泛兴起,顺应了跨国投资、异地采购、异地生产、异地销售的经济全球化浪潮,这是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的一个重要特征。
作为新兴市场国家的一员,在刚刚过去的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接近40万亿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即使是在金融危机肆虐的2008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也达到了2.56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三;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万亿元,占全国服务业增加值的16.5%。
利润与成本的不对等不仅仅是内蒙古物流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中国物流业发展的问题。
作为新兴市场国家的一员,在刚刚过去的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接近40万亿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即使是在金融危机肆虐的2008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也达到了2.56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三;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万亿元,占全国服务业增加值的16.5%。无论从哪方面看,当今中国已是物流业大国,但遗憾的是,我们还不是物流业发展强国。
从社会物流成本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来看,近20年来,发达国家物流成本与GDP的比率一直处于下降态势,目前平均只有10%左右,而且这种下降趋势还在继续,而包括我国在内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物流成本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却高达20%30%。
单从我国看,其物流业发展的滞后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物流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高出发达国家一倍左右。
规模化、网络化、集约化、专业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尚未形成。
国内物流效率不高,工业企业物流资金平均周转速度仅为发达国家的百分之几。
国内领先的物流企业与其它国家的跨国物流企业相比,无论是规模、品牌、盈利能力、国际市场份额,还是物流提供能力、服务创新能力、运作模式、供应链管理能力等,均有很大差距。
没有物流业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便寸步难行。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在这一时期,正是重化工升级、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和商务服务业加速发展、商品交易频繁的重要阶段,物流业需求特别旺盛。在这样的形势下,如果没有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我们便无法在一浪高过一浪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立足。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必然要求有中国特色的物流发展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大物流时代,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必须承担起如下使命:
根据地区实际,突破行业垄断和体制性约束,积极推进物流业准入的市场化、社会化,尤其要根据地区发展水平塑造不同级别、不同层次的物流园区标准化样板,提升标准化服务水平。
政府职能部门要真正创造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宽松环境,特别是在金融税收、土地使用、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要加大力度扶持,真正促成政策推动、市场引导、企业运作、行业自律的物流运作模式,逐步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全国物流服务市场,促进物流业的规范、公平、有序发展。
通过提供低成本、高效率、多样化、专业化的物流服务,积极推进物流服务的信息化、现代化,形成多种所有制、多种服务模式、多层次的物流企业群体,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提高自身竞争力,这也是物流业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通过实施合理的兼并重组,经过几年的培育与整合,在长三角、珠三角乃至环渤海经济区率先扶持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竞争力的物流企业巨头,逐渐形成大、中、小物流企业集团化发展的格局。
十二五开局之年已经过半,中国物流业的发展也已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我们期盼着:通过发奋努力,中国最终成为物流业发展强国。